当前位置:山东省福州商会 > 话说泉榕
话说泉榕
有福之州
发布时间:2019-05-16 11:49:04    浏览次数:3095     字休:    
    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我国沿海开发开放最早的城市之一,著名侨乡,素称“海滨邹鲁”,是为“有福之州”。
【一纸格言传千秋】
    福州有个国家历史文化街区,闻名遐迩,那就是三坊七巷。沿三坊七巷中轴线南后街向南,是通往鸟石山的澳门路。澳门路西侧则有座气势不凡的庄严建筑,原为林文忠公祠,现在是全国最大的林则徐主题展览馆——林则徐纪念馆。
    走进林则徐纪念馆,中华优秀传统的人文氛围扑面而来。参观中,许多人会被一面墙上的文字所吸引,或默默诵读,或提笔抄录,或者拍照保存。原来,这是林则徐在道光庚子(1840年)春日写下的《十无益格言》。这些话,通俗易懂,简约却不简单。我们在景仰林则徐为官清廉且治家严谨的同时,也会想知道,民族英雄的人格精神从何而来。
    福州自古就是福建的首府省会,亦称闽都。林则徐是福州人,他自小接受的文化教育,是闽都文化。三坊七巷,就集中体现了闽都文化的精气神。
    三坊七巷街区,远在晋代就开始酝酿涵养,到唐五代已基本形成,宋代成为福州达官显贵、文士名流的主要聚居地。“忠孝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。”这个只有0.4平方千米的老街区,就曾居住过林则徐、严复等400多位举足轻重的历史名人。历代产生出150名进土,360名举人(状元2人,榜眼2人),10名院士;出过2个宰相、10个尚书、8个总督、14个巡抚、3个提督、6个海军部长(司令).....福州远离全国政治文化中心,犹如华夏大画卷上的一枚闲章,却在极短的时间里,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,他们涵盖了各个领域,有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教育家、文学家、外交家、思想家、翻译家.....近代“三坊七巷文化”的出现,可以说是中国人文历史上的奇迹。
    道光二十二年(1842年)八月,林则徐禁烟失败,被遣戍去伊犁,离开西安时,他写了《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》,其中的“苟利国家生死以;岂因祸福避趋之”,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联名句。
   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“开眼看世界第一人”,世界反毒禁毒先躯。他当江西乡试副主考时,选拔清贫积学之士,被誉为“清榜”;当江苏按察使时,平反冤狱,打击邪恶势力,“民颂之曰林青天”;在昆明任云贵总督期间,他强调“不分汉回,但分良莠”,重视民族平等,得到边民的拥戴;在新疆,他走遍天山南北,兴修水利,开挖“坎儿井”,群众感恩戴德,颂称“林公井”; 1839年6月26日的虎门销烟,震惊世界。一个半世纪后,这个日子被确定为国际反毒品曰。
【一封家书惊天地】
    三坊七巷最北部的杨桥巷,如今已是杨桥路了。走在路上,就可以看到标着“林觉民故居”和“冰心故居”的一座古民居。这里,先后居住过倡言宪政的林长民和他的女儿林徽因,辛亥革命烈土林觉民和林尹民,晚清举人谢銮恩和他的儿子海军次长谢葆璋、孙女冰心。
    林觉民故居里,引人驻足的是一封写在方巾上的家书。1911年4月24日,年仅24岁的林觉民,想到即将到来的轰轰烈烈又生死难卜的起义,以及自己的老父弱妻和稚子,千头万绪涌上心头。为“助天下人爱其所爱”“为天下人谋永福”,他置生死于度外,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“勇于就死”,义无反顾,激情满怀写下了给妻子的诀别书 。
    林觉民(1886年~1911年),字意洞,号抖飞,福州人,黄花岗七十二烈土之一。16岁考入福建高等学堂,读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,向往革命,还动员自己的妹妹、嫂嫂和妻子到女子师范学堂读书。1905年,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,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。1911 年春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回国,组织人力物力支援革命。他在福州召集同盟会会员筹办军火,并在西禅寺制造炸药。把弹药运到广州后,和族亲林尹民、林文随黄兴、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,受伤被俘。在提督衙门受审时慷慨宣传革命道理,最后从容就义。这封《与妻书》感天动地,影响深远。
【一卷译书醒国人】
    1895年,卷译书在风雨如磐的中华大地激起巨大的思想启蒙浪潮。这就是严复翻译的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《进化论与伦理学》,译名《天演论》,惊醒国人,引起广泛关注和思考。
    严复,1853年出生于福州台江苍霞洲,14岁时,父亲去世,正逢福建船政学堂的前身“求是堂艺局"对外招生,衣食住全包,每月还发津贴。严复前去报名。当时的主考官是船政大臣沈葆桢。沈葆桢是福州人,正在三坊七巷的宫巷为母亲守孝,钦差出来创办船政,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。当时招生出的考题是《大孝终身慕父母论》。严复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届学生,学航海驾驶,后到英国留学。后来,为开启民智,大量翻译当时西方先进思想文化文章和书籍,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、翻译家。严复的论文和译著中,影响最大的就是《天演论》,以“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”的论点,希图“救国图存”“与天争胜”,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,被推崇为西学泰斗,是近代中国系统地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第一人。毛泽东评价他是“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”之一。
    1912年2月25日,严复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。1912年5月1白,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,严复被任命为北大校长。康有为赞誉:“译才并世数严、林”,说的是严复和林纾。同样是从事翻译出名,比严复大两岁的林纾,也是福州人,也住过苍霞洲。
    林纾,1852年出生于福州鼓楼水部莲宅,字琴南,号畏庐,举人出身,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、翻译家。《巴黎茶花女遗事》是林纾翻译的第一部外国小说。1897年,林纾的妻子病逝,福州船政局魏潮邀他到马江散心。听留法的王寿昌讲法国小仲马的《茶花女》故事,林纾感叹不已。随即由王寿昌口述,林纾用文言文将之译成《巴黎茶花女遗事》,署名冷红生。书由魏瀚出资交福州吴玉田刻印刊行,大受欢迎,“一时洛阳纸贵,风行海内”。严复赠诗林纾:“可怜一卷茶花女,断尽支那荡子肠。”林纾先后译出世界10多个国家近百名作家的170多部作品,刊行150多部。商务印书馆专门推出“林译小说丛书”。后来“林译小说”成为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。
    翻译,是在不同语言代表的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。在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上,严复和林纾是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开先巨人。而同样是福州人的陈季同,则是中国近代东学西渐的第人。
    陈季同(1852年~1907年),光绪三年(1877年),赴法国留学。在欧洲15年间,用娴熟流畅的法文译著大量作品,将中国文化介绍到欧洲。如1884年,将《诗经》、唐诗作品选译入《中国人自画像》; 1886年在巴黎出版《中国戏剧》,成为最早一部由中国人自己撰写的译介祖国戏剧文化的专著;1889年选译《聊斋志异》26篇作品,成为近代第一部用外文翻译出版的中国古典小说; 1890年在巴黎出版《中国人的快乐》,详细介绍了中国人的节日娱乐活动....陈季同的作品,致力传播汉学,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。
    这几位福州人,占尽当时译坛风流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世纪茶人 茶界泰斗张天福
地址:济南市高新区海信•龙奥九号2号楼21层   电 话:0531-86928877    传 真:0531-86928877
版权所有 Copyright(C)2010-2017 山东省福州商会